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学校重点发展的高原学科。学科依托学校独具的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办学特色,以新材料开发、计量与服役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着力解决新材料领域“测不了,测不准”的问题,培养新材料检测与计量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科聚焦国家需求,服务市场监管,不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开展学科交叉与有组织科研。在弱磁测量、光电传感材料、关键材料服役评价等方面,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学装置、高端装备项目,取得了系列成果。学科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专项2项、重点研发计划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及青年项目90余项,浙江省重点重大项目17项、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75项等。学科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5件、国家发明专利330项,已转化和应用专利100余项;制修订国家标准20项、团体标准4项;在国际重要刊物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近5年科研项目总经费近1.5亿元。
学科团队积极实施成果转化,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践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团队主动对接区域新材料优势产业,破解产业共性难题。近五年,企业委托项目经费到账近7000万元,其中超百万的重大项目22项,技术转让4项。
学科通过实施研究所团队联动、分类聘岗制度、设立核心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等,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现有IEC、ISO等国际标准化组织高级专家5人。通过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染色工程”、“环宇计划”、“翔宇计划”等人才培养政策,助推青年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升。学科加强国内外行业特色结构联动,聘任“双导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科始终围绕国家新材料与计量测试标准创新型人才的重大需求,构建“三元融合”新材料计量与服役评价的知识体系和“四模块六环节”实践体系。先后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行业科研院所,浙江方圆检测集团、浙江省新昌县政府等共建省级新材料计量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基地和功能材料产业研究生省级联合培养基地,协同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近五年来,研究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发表文章,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金奖、全国挑战杯特等奖、揭榜挂帅“擂主”等。
学科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包括IEC/TC68国际电工委员会/磁合金和磁钢技术委员会中国归口单位、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关键功能材料测试与服役评价、国家功能材料计量检测标准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稀土磁/光电功能材料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磁性材料及其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浙江)、浙江省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稀土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等。
学科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特色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先后与地方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新材料研发及检测中心10余个,进一步拓展了学科的科研资源与合作空间,成功转化科研成果20余项,解决企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为企业新增产值50亿。与新昌县人民政府签约成立新昌中国计量大学企业创新研究院,实现了“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学科教师积极联合企业共同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活动,开展新材料计量检测标准公共服务,为吉林珲春海关、华为、联合汽车等单位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100余次。
面向未来,学科将紧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化科研创新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平台建设与管理。学科持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拓宽科研合作领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速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实际应用,为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