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稀土学会! 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 关注学会
    微信服务号

  • 关注学会
    微信订阅号

李卫:磁海乘风揽月来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来源:北方稀土

 李卫,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获得了低温度系数、高磁能积钕铁硼永磁材料,特殊取向稀土永磁,新型铈永磁体等多项核心技术创新成果。曾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五项国家级奖励,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探月工程三期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研制优秀个人等荣誉。

 当听到“神舟系列飞船”“探月工程”“天宫一号”等代表尖端科技的热词时,你是否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而激动自豪?当听到“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成功的消息时,你是否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辉煌崛起而热泪盈眶?当目睹我国电机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高科技发展而欢喜雀跃?事实上,这些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背后离不开一种重要材料的支撑——稀土永磁材料。

 在探索研究稀土永磁材料的道路上,有一位科研人披坚执锐,贡献突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稀土永磁材料专家——李卫。他佩戴眼镜,眼神温良,寒暄时不以漂亮话充数,而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科学家内在却是“钢筋铁骨”,从基础研究到推动产业化进程,再到引领行业发展,他为我国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0到1”的开路先锋

 钕铁硼永磁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具有实用化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由于它在航天、通信、机电、仪器仪表、冶金、化工、量子工业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是现代科技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基础材料,具有“磁王”之称。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制造流程并不算复杂,但当表征磁性强弱的核心指标——磁能积在现有工艺条件下达到一定数值时(单位为兆高奥),想再次突破就很难了。如同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跑完百米不难,但想刷新世界纪录哪怕0.01秒,都绝非易事。

 1985年初夏,钢铁研究总院精密合金研究室的专家们,正在为高磁能积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下一步研制工作谁来带队而发愁。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年仅28岁的李卫担起了这个国家“七五”重点攻关课题的重任,出任课题组长,与包钢稀土三厂(现北方稀土)、包头稀土研究院等进行联合攻关,李卫和北方稀土的渊源也由此而起。

 与李卫同一个课题组的还有李波和喻晓军,三个年龄都不到30岁的小伙子,组成了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凭借着一股朝气和不服输的精神,没日没夜地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经过反复设计实验方案及无数次的冶炼、磨粉、烧结,他们不断突破钕铁硼磁体的磁能积,从最初的不到30兆高奥一步步提高到45兆高奥,最终成功制备出最大磁能积达到49兆高奥的磁体,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获得45兆高奥以上磁体的国家,该成果被评为我国1989年冶金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这个标志性的全国“冠军”,也为李卫的科研道路带来了荣誉和鲜花,他因此获得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也是赶上机会拿了奖,借着这个机会出国学习;回来后,又是不断地破格。”李卫回忆道,自此他成为当时钢研总院所归属的冶金工业部里最年轻的正高级研究员,由此迈出了科研轨迹的第一步。

 迈向世界稀土永磁科技巅峰

凭借高磁能积钕铁硼永磁材料一举成名后,李卫一直坚守在稀土永磁新材料研发领域,经历了几代稀土永磁材料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量产的发展历程,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关,优化生产高性能钕铁硼的核心技术与装备,解决了千吨级高性能钕铁硼永磁生产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使当时材料的综合磁性能水平达到实验室大于75,批量产品大于70,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他还开拓了高强韧性稀土永磁材料和低钕、低重稀土永磁材料等研究方向,开创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众多技术。

随着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一项项技术获得突破,技术成果辐射到行业内的主体企业,推动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带动我国稀土永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2000年,我国钕铁硼总产量还不到1万吨,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跃升到20多万吨,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这些成绩背后浸透着李卫等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带动我国稀土永磁产业的整体进步,特别是针对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对稀土永磁材料的特殊要求研发创新,形成五大系列十六个种类、近百种规格的新产品,其中许多都是中国独有且无法被取代的产品,应用于“神舟”“嫦娥”等航天探月工程和国防等多个领域。

披坚执锐铈磁体产业

在白云鄂博共伴生稀土矿中,铈元素约占50%,镧元素占25%左右,镨、钕元素占21%左右,不同元素的稀土丰度相差甚远,然而,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稀土永磁材料是钕磁体,这种磁体最早由国外研发成功,需要大量使用稀缺的镨、钕元素,而含量较高的镧、铈元素却难以派上用场。

自20世纪80年代起,李卫就多次对白云鄂博稀土矿进行调研,解决稀土资源平衡利用的问题时刻萦绕在他的脑海中。“稀土属于战略性稀缺矿产资源,如果能对储量丰富的镧、铈元素高效利用,我国的稀土资源量相当于翻了一番。”李卫说道。

针对这一现实困境,自2006年开始,李卫下定决心带领团队启动铈磁体的研发工作,以解决稀土中丰度最高的铈元素在稀土永磁材料中的应用问题。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钕磁体问世后,就有人尝试往其中添加铈元素,但多年过去了,却一直没能成功。“过去,稀土永磁领域通常认为,铈是有害的,添加铈会对稀土永磁材料产生副作用。”李卫告诉记者,“如何将‘有害’变‘有用’?这正是我们要攻克的难题。”李卫带领团队针对铈磁体研发中的瓶颈问题,反复建模、实验、分析,尝试用各种方法改善铈磁体的微观组织结构,探索铈元素利用新技术。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李卫院士团队终于传来好消息——他们在实验室内攻克了新型铈磁体的关键制备技术。2013年,李卫团队与宁波复能稀土合作开展铈磁体的成果转化,进行产业化技术攻关,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成功实现铈磁体产业化的国家。如今,国内铈磁体的年产量已超过7万吨。

为行业履职尽责谋发展

作为常年工作在稀土材料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李卫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5年,在中央统战部和国资委统战部共同推动下, “李卫建言献策工作室”在中国钢研集团挂牌成立,这是首个中央企业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平台。“成立工作室,我个人的初衷就是想提案也好,发言也好,建议也好,更能提到点子上。”李卫工作室在稀土行业整顿和高质量发展、改革科技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共孵化出几十余项建言献策课题,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得到了落实。“我将继续发挥自身专长,在材料产业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方面深入调研,继续履职尽责,发挥好科技战略咨询的作用。”

对于包钢和北方稀土的发展,李卫始终牵挂在心,2023年,李卫被聘任为北方稀土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北方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2024年,他又接下了包钢集团首席科学家的聘书。李卫说:“我希望把稀土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效组织起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我国稀土新材料领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包头稀土产业伴随着我工作的成长,我也在这里见证了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历程。”说起包头,李卫满眼真挚,数十年的紧密联系,他已把自己当作半个包头人。作为稀土资源地,包头这座城市不仅承载了李卫对整个稀土行业的期望,同时也留下了李卫对稀土行业最深的情意,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的新征程上,李卫将与这片热土一起,续写稀土永磁材料的无限“稀”引力。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桥斜街13号院乙27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3497 传真:010-62173501 电子邮箱:csre@cs-re.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稀土学会 京ICP备050101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