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稀土学会! 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 关注学会
    微信服务号

  • 关注学会
    微信订阅号

理事长致辞

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在中国稀土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致辞


尊敬的黄志强副主席、包献华副主席、干勇院士、陈克龙司长,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同仁:
      今天,第十四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中国稀土学会2022学术年会在包头隆重召开。中国稀土学会作为年会的主办单位和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非常荣幸地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稀土界朋友,齐聚美丽的稀土之都。我谨代表中国稀土学会,向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支持和关心中国稀土学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被誉为“稀土之都”的包头,是我国稀土工业的发祥地,拥有全国80%以上的稀土资源储量。六十余载,包头见证了我国稀土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和奋斗历程。一代代稀土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相继解决了白云鄂博稀土矿采选冶等世界级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包头构建了“稀土开采―选矿―冶炼―分离―功能材料―终端应用”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稀土合金、永磁、抛光、催化、发光、颜料等稀土材料产业的全覆盖,形成集产品研发、生产与贸易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包头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稀土资源地和产业聚集地之一,在全球稀土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稀土学会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四十多年来,在中国科协和中国钢协的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和帮助下,学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四个服务”的职责定位,积极有序地推进学会各项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
      一是学术交流空前繁荣。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的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已成为我国稀土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以“全国稀土发光学术研讨会”、“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全国稀土分析测试学术研讨会”为代表的稀土专业领域会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会议品牌。
      二是学科建设持续推进。学会主办的《稀土学报(中英文版)》和《稀土》期刊影响力逐年上升。学会先后编纂了《中国稀土学术史》,编辑出版了《中国稀土科学与技术》丛书、《稀土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等书籍,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发展。
      三是咨询服务成果丰硕。学会先后承担完成了中国科协、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和机构委托的几十项课题研究,完成了国家及地方多项稀土产业规划及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
      四是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学会积极加强分支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学会分支机构从最初的15个,增加到目前的22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人数超过1100人。此外,稀土矿产地质与勘查专业委员会、稀土抛光材料与界表面调控加工技术专业委员会、稀土材料化学与生物技术交叉专业委员会、中国稀土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四个分支机构已经理事会会议表决通过,成立在即。
      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稀土资源战略性价值更受关注,稀土产业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稀土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一是稀土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专利受制于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仍有待加强。二是稀土行业环保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三是国外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并意图重建稀土产业链,我国稀土产业的优势地位有所削弱。
      栉风沐雨四十载,砥砺前行新篇章。面对挑战,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坚持党对科技社团的全面领导,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推动稀土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已任,推进稀土领域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搭平台、拓渠道,不断繁荣学术交流,精准汇聚创新资源,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增强标准编制、成果评价等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动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稀土行业绿色高质发展。
      最后,预祝第十四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中国稀土学会2022学术年会圆满成功!

 

2022年8月18日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桥斜街13号院乙27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3497 传真:010-62173501 电子邮箱:csre@cs-re.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稀土学会 京ICP备050101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