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稀土学会! 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24.中国稀土学会稀土材料化学与生物技术交叉专业委员会发布时间:2023年3月2日 来源:中国稀土学会

中国稀土学会稀土材料化学与生物技术交叉专业委员会简介

 

       发展化学与生物交叉技术引导稀土资源高值化利用,是国家重大战略方向,有望实现稀土新材料的变革性创制,并引导相关稀土生物高性能产品和医疗制剂的产业化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对稀土新材料的理性设计、合成制备、以及产业转化研究相对有限。特别是在材料设计上,依然缺乏“分子水平—纳米尺度—介观尺度—宏观层次”的科学理论基础,极大限制了其在国防和生物医学等高技术领域的应用,因此,亟需发展稀土材料化学与生物技术交叉相关合成策略及技术以建立和完善稀土生物技术材料的创制。融合传统的材料科学与高端生物技术,在高性能生物力学材料、微生物尾矿开采、高分辨成像、生物医用材料以及诊疗一体化试剂等高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稀土生物技术材料专委会未来将发挥稀土学会现有学科优势和学术影响,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稀土战略,指导相关稀土生物产品、医疗制剂的高附加值开发,有望为我国稀土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赋能和贡献科技力量,促进国稀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与成果转化并提升我国稀土生物工程研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挂靠单位:清华大学
专委会主任:张洪杰  院士
秘书长:胡憾石、马超


      张洪杰,男,1953年9月生,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张洪杰院士现任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及稀土材料化学与生物技术交叉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会长,稀土新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在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发展了一系列纳米材料制备的新方法,并将基础、高新技术及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研制出的稀土新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汽车、照明、航天航空和国防军工等领域,满足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开创性地开拓了酸碱催化两步溶胶-凝胶制备新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性能优异、共价键嫁接的稀土杂化发光材料,被公认为是实现杂化发光材料应用的重要途径;克服了稀土电致发光效率低、光谱稳定性差的难题,进一步发展了稀土掺杂的过渡金属电致发光器件,提高了效率和色纯度;针对超高声速飞行器风洞测温的重大需求,研究解决了温敏涂层全表面精确测量的关键科学问题,首次使稀土发光材料在风洞测温型号项目上得到应用,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电驱动稀土发光材料,与四川新力光源合作,系列产品已通过美国和欧盟质量认证,并在国内外市场销售。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被引超过6.2万次,授权专利160余项。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30多次,国内外大会和邀请报告90多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5)、吉林省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2015)、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澳大利亚金袋鼠世界创新奖(2013)、吉林省政府创新创业人才奖(2012)和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桥斜街13号院乙27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3497 传真:010-62173501 电子邮箱:csre@cs-re.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稀土学会 京ICP备050101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