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稀土学会! 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 关注学会
    微信服务号

  • 关注学会
    微信订阅号

怀念“稀土文人”窦学宏先生发布时间:2024年1月18日 来源:中国稀土学会

怀念“稀土文人”窦学宏先生

霍知节

图1窦学宏先生 (霍知节于2018.3.16访谈窦学宏先生,在他家中拍摄)

       窦学宏先生简介:

       窦学宏,1938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从事白云鄂博矿稀土与铌资源的湿法冶金科研工作。在1983年到1996年期间,他主要负责稀土信息研究与管理工作,曾担任包头稀土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全国稀土信息网办公室主任、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机关刊物《稀土信息》编委会副主任和主编、中国稀土学会《稀土》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稀土学会年鉴》编辑部副主任和全国稀土信息网专家组组长等职。此外,他还曾任包头(包钢)稀土研究院信息中心首席顾问、中国稀土学会专家组成员,以及全国稀土信息网和北方稀土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组组长。因其在稀土领域的卓越贡献,他被誉为“稀土界的专家文人”。

       一、两面缘

       我与窦先生仅有两面之缘,第一面是2017年夏天,他和马鹏起老院长等多位老先生一起编写《中国稀土强国之梦》,我在稀土研究院的办公楼里见过他们,但并没有和窦先生多交流。我在《稀土信息》看了窦先生很多文章,还有他的书《窦学宏稀土文集》,尤其听说他退休之后还做了很多宣传稀土的事情,我就特别想见到他,想和他请教稀土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第二面之缘,时间是2018年3月16日,那是一个春和景明的午后,对他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访谈,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对稀土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年轻人的提携和帮助,与人为善的友好,都让我终身难忘。我称呼他“窦老师”,他温和地笑着点头,那面容温暖而慈祥。请教了他很多困惑我的“稀土问题”,老先生一一细答。我们很是投缘,话到投机处争抢着表述各自的观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窦先生从开始质疑到很信任我,确定了我也是热爱稀土的,想记述一些稀土事,多次进入书房给我找稀土书籍,最后索性将我叫到书房参观他的藏书,并与他畅谈稀土。

       窦先生不仅是位稀土专家,更是一位稀土文人,非常擅长写作,文笔极好。关键是他真的热爱稀土,他的一生就是为稀土而奔波忙碌。事实上,包头稀土研究院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老专家、老科学家,他们的人生就是“稀土人生”,我想都把他们写出来,因为他们是教育年轻人的活教材和好样板。可是,由于我奔波于个人生计,没能及时写出当日的访谈稿,很感愧疚。2023年最后一天的中午,我惊闻窦先生去世,手忙脚乱地找出那日的访谈资料,昨日重现,悲思无尽,就写了这篇拙文怀念窦先生,以表我的敬意和感激。

       二、敬重稀土前辈

       我们从窦先生写的文章谈起,我问:“您写的李光先生抗压受挫能力很强,在批斗期间还背个大书包去市场捡菜帮子喂羊,很下辛苦、细心地把羊养得肥肥的,看后我很受教育。我在想现在的年轻人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后,还会这么认真不苟地做事情吗?”窦先生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了李光先生的人生经历,他说“很多事情连李光先生的女儿也并不知晓的”。确实,他在文章中写了很多李光先生早年鲜为人知的革命活动。可见,他写文章很喜欢刨根究底,深挖和收集相关资料。

       窦先生特别尊敬稀土界的老前辈,曾代表包头稀土研究院到长春看望过李光先生,给我讲述他还看望过张培善老先生,而且他还给很多老先生写过贺寿的文章,如贺张培善先生九十华诞、祝贺徐光宪院士85华诞、祝贺周传典先生85华诞、祝贺李东英院士85华诞等内容。他也为很多老先生写过悼文纪念他们的稀土贡献,如悼念恩师潘玉良先生、追记我国稀土事业奠基人李光先生、中国稀土的一面旗帜缅怀徐光宪先生、痛悼翁显汉先生、追思安治礼院长,以及中国发现稀土第一人何作霖先生等内容。窦先生说他恩师潘玉良先生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都给老先生过生日的。窦先生还说因为患有眼疾写作就受限制了,欠了很多的“账”,他还想写赵贵文、袁承业、王仲山(他当时说是在南京去世不久)等很多“稀土人”的文章。我清晰地能看到他的眼里满是遗憾、无奈和力不从心,我也看到了他对稀土科技人才的尊敬与关心。

       三、稀土事都上心

       接下来,我请教了窦先生很多“稀土事”,几乎是想到哪里便问到哪里,他都知道,无论大报小刊的报导,还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件,亦或是趣闻轶事都能给我解疑释惑。我请教了包钢稀土一、二、三厂的发展历程中关键节点,我们讨论了中国稀土工业的发端到底是不是包钢稀土一厂。他给我详细讲述了中国早期稀土产业的状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稀土应用情况和稀土三大主要用途。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一趟一趟跑进书房,查找稀土书籍指出具体内容,给我佐证观点和证明历史事实。窦先生知识量大、记忆清晰准确令我惊讶。他给我找到了1986年出版的《当代中国钢铁冶金技术》这本书,快速翻到了389页,指着一篇他写的介绍“包头冶金研究所历史”的文章,给我讲述了包头稀土研究院的早期建设和发展的一些重大事件。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研究院白手起家,几代稀土人辛苦奋斗的不易和艰辛。

       他还从书房找出来美国的《世界稀土史》,将书中他的文章指给我看,我感慨道“您英语水平好高啊!”他高兴地告诉我曾经脱产学习了一年的英语,后来就跟着潘老师继续学习英语。他还说潘老师会多种外语,当时很多同事都在学习外语,还讲了学英语的趣事。稀土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是很重视提升外语水平的,在科研上他们是绝不固步自封的。事实上,我所了解的多位老先生外语功底都是极好的,他们经常查找国外的科研资料,紧跟国际稀土科技的先进潮流。

       窦先生还给我介绍了《军工史》这本书中有与稀土相关的内容,并指引我怎么能通过研究院的熟人找到这本书,细心认真劲至今让我感动和感概不已。我还请教了他对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看法,他给我介绍了将李维时先生的稀土科研成果,以及其他稀土资料收录到《中国稀土发展纪实》的情况。这部鸿篇巨制就是他和同事们用了7年时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1927年至2007年共计八十年,按年代记述了百万字的稀土发展史实,回顾了我国稀土工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他们将真实的图片与生动文字相结合,客观地记录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关怀下,社会各界人士为开拓和推动稀土事业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窦先生他们在编写题材上采用纪事与纪实相结合,力求图文并茂,系统全面地展示稀土工业史实。窦先生就是在极力确保稀土工业史的完整性,而且他也很反对割断历史。

       还给我讲述了他组织拍摄,亲自到广州签定合同,并在香港印刷的《中国稀土画册》。该书是1985年国家稀土办和稀土学会交给窦先生的任务,用于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稀土展览和国际系统交流会,当时共印刷了1万册。我们一起翻看了里面清晰度很高的精美图片,他给我详细解读了很多图片内容,以及相关的稀土人和稀土事。

       窦先生多次组织和参与稀土研究院的院庆活动,并将科研人员的回忆录收集整理成书。他给我看了2013年的建院五十周年丛书(二)《使命•岁月•历程》97页,他写得一篇文章《会按电钮的好书记——葛鸿文》。我就请教了窦先生稀土研究院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情况,他给我详细讲述了“按电钮的故事”。1983年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署名王文的“记者来信”,题目为《我们想起飞,没人按电钮——包头冶金研究所225名工程师的呼吁》。其主要内容是希望上级部门能够马上选派能干事的所领导,并能选拔优秀的中年科技人才加入领导班子参与包冶所的建设和发展。正是在这一强烈的呼声下,1983年4月15日包头冶金研究所(现包头稀土研究院)迎来了全新的领导班子,葛鸿文任党委书记,安治礼任所长。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1983—1988年间包头稀土研究院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我仔细听着、感受着稀土研究院几代“稀土人”的拼搏和进取,他们以稀土工业兴衰为己任,勇于担当,敢于直言进谏,他们热爱稀土科技,与包冶所(稀土院)更是荣辱与共,令我激动和感慨不已。

       窦先生和我还畅聊了稀土博物馆的建设,当然稀土博物馆现在已经建好了。我们在2018年的时候畅想了建设怎么样的一个世界最大的稀土博物馆,不仅容纳中国的稀土历史文物,而且还要收集世界最前沿的稀土高科技产品及相关资料。我们还讨论了稀土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其教育价值,如包钢稀土一厂的工业遗存有哪些,怎么能收集到,又怎么实现其教育价值等问题。窦先生还畅谈了想和全国十大稀土企业,在山东蓬莱联手共建“稀土之家”“稀土档案馆”等构想,使稀土界的老科学家、老专家在退休之后,能到那里去疗养或休养,并且能够一起探讨稀土的相关问题和一些新的想法,还能够查阅资料、一起撰写稀土回忆录。将其打造为集疗养、休闲和回忆、收集和整理稀土档案资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场所,他说曾经尝试过要建设“稀土之家”,但最终未能实现。

       我还请教了窦先生关于稀土磁制冷和稀土发光材料的技术发展现状,包括领军专家和技术人员,国内的主要成果和发展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和未来的前景。窦先生详细地进行了解释。我相信,如果再年轻一些,他一定还会做很多“稀土事”,因为他对稀土事都上心,他是真的热爱稀土事业,在他有生之年尽其所能地去做了很多很多稀土事。

       四、绞尽脑汁为稀土

       1.极力科普宣传稀土

       我给窦先生讲述了民国时期高中化学教材中稀土知识的具体内容,以及我们现今高中化学课本中介绍稀土元素内容较少等详细情况。他说由于跨界隔行人们对中国稀土在世界上的地位并不清楚,对稀土的功能和应用情况也不是很了解,确实还是需要大力进行科普宣传和科学教育的。其实,这也是窦先生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他曾经撰写了《稀土是个宝》《神奇的稀土》等多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北京科技报》等大报上宣传和科普稀土。窦先生还找出来一盒光盘要送给我,详细给我讲述他所参与拍摄的科普系列电视片:1981年摄制的《稀土之乡——包头》,1993年摄制的《稀土的妙用》,1996—1998年摄制的45集科教系列片《稀土》。该片是他回北京照顾老母亲时极力争取的机会,以撰稿人和编导的身份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成果。科教系列片《稀土》曾经在中视二套《星火科技》栏目,每周一集播放了一年,产生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扩大了稀土科技的传播力和影响范围。

       窦先生还参与和组织了稀土展览活动,2007年包头稀土研究院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决定重建稀土展览“神奇的稀土”。窦先生负责总体设计工作,大到展览的整体构思和版面设计,小到照片选择和解说词撰写等工作,他亲自参与并投入了一年时间,最终全部顺利完成。这次展览再次彰显出了包头市作为“稀土之都”的地位,提升了其享誉度和影响力。

       2.创办稀土刊物

       最让我欣喜和激动的是窦先生给我看了他的“稀土文物”,竟然是很旧且有破损的薄薄八页纸,他说这个应该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包头稀土研究院主办、全国稀土信息网承办的我国稀土行业的权威性信息载体——《稀土信息》。1984年1月发刊的《稀土信息》第一期,发刊词是窦先生亲手书写的。1985 年他又组织创办了英文版《中国稀土信息(CREI)》,1986年窦先生为《稀土信息》办理了期刊注册登记,使其成为国内稀土综合类唯一公开发行的资讯期刊。窦先生解释说,办刊主要是为了传递国内外稀土科研、生产和应用信息,介绍稀土生产与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及新成果,反映国际稀土市场和科研及生产的新动态。1996年窦先生和同事们又创办了“稀土联机网络系统”,为中国稀土行业门户网站“中国稀土”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窦先生自担任包头冶金研究所情报研究室主任后,作为创刊人和主编倾其情尽其力,在稀土情报信息领域不断深耕。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几代稀土研究院人近四十年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下《稀土信息》茁壮成长。该刊见证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国稀土产业从稀土资源大国逐渐发展成为生产大国、应用大国和出口大国,正逐走走向稀土强国的艰辛历程。中英文版《稀土信息》现已成长为参天大树,以其及时准确的政策导向和丰富而灵敏的信息,独具匠心栏目设计,备受稀土业界关注和赞誉。该刊不仅是国内稀土业界发展动态的“风向标”,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稀土大政方针,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稀土信息和市场动态,较全面系统地科普稀土知识,推动着中国稀土事业的进步。该刊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稀土的“权威窗口”,实时报道稀土行业发展成就,对世界稀土发展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此外,他还主编了很多基础文献,如《中国稀土企业名录》《国内稀土产品标准汇编》《中国稀土科技成果大全》,还建设有《中文稀土事实数据库》《外文稀土文献数据库》两大数据库。

       窦先生这一生就是为稀土奋斗的一生,为了稀土事业,尽他自己最大所能,去做他力所能及的稀土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代稀土人确实是热爱稀土,他们奉献于稀土的热情,热爱稀土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的!我曾经跟他说要写“稀土人”的访谈录,窦先生非常高兴,叮嘱我要抓紧时间,说他们都快要老年痴呆了,只能记住一些老事情了,新事很快就忘记了。窦先生的鼓励和认可,让我温暖而感激。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在世期间我都没有完成,包括他的访谈稿,都没能让先生亲眼所见,当面请他指教,我深感歉意、内心很不安,很是遗憾,后来他病了我不便打扰也就没能再见面。

       五、离不开稀土之都

       窦先生非常热爱稀土,也很想记录他所热爱的稀土精英,以及和他们共同奋斗的稀土事业。窦先生离不开稀土,更离不开稀土之都——包头。

       那日在窦先生的家中,我也见到了他的夫人,老阿姨很是文雅,是老年人中少有的美丽,美得让人神舒气爽,令人心平气静。老阿姨和我聊得不多,问我为什么对稀土感兴趣。我开玩笑说:“您不知道啊,我特好奇窦老先生是北京人,为什么不回到北京?我猜一定是有一位漂亮的包头姑娘,留住了他的心,所以他就要一生一世留在包头,阿姨您是包头人吗?”我们都大笑了起来,老阿姨笑着摇摇头说:“我是云南人”。窦先生就接着给我讲述,说他其实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回到北京,他本就是北京人,老母亲和女儿一直在北京生活,他自兰大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包头。只有在照顾他的老母亲期间才离开了包头,养老送终后就又回到了包头。我分明感觉的到他是真的热爱包头,尤其是热爱包头的稀土,直至他在包头这片热土上闭眼离世,这是怎样的一份难舍的情谊啊!

       当日,我还是不能理解的,于是继续追问他:“窦老师,我实在不理解您为什么不回北京,现在那么多年轻人,宁可北漂也不愿回到家乡,您为什么就要留在这里,再说阿姨也不是包头姑娘啊,为了什么呢?”他眯着眼睛笑了,温暖而慈祥,顿了顿说:“我北京有自己的房子,我女儿是老母亲在北京给带大的……”我不解地问:“那您为什么不回到北京呢?很多人想去是去不了,去了又买不起房子。”“我在这儿工作,为什么要去北京?现在是有很多年轻人想出国,千方百计要出去,我很不理解,到底有什么好的。”我们彼此沉默良久。

       上世纪60年代,如窦先生一样一批批的青年才俊,他们大学毕业后就抱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他们从祖国各地来到包头,立志以稀土实业报国为己任,尤其是他们中很多人离开首都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来到偏远落后的西北边疆,从一穷二白起步,建设全球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稀土研究院这样的老先生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热血青春全部奉献给了稀土事业,我们向他们及其孕育的“稀土精神”致敬!

       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晚,我们一直在畅谈稀土,讨论了很多方面的内容,还是没能尽兴。我起身走时,老阿姨提醒我去洗手间,担心我在路上不方便,我很是惊讶和感动她的细心和体贴入微。我们从阳台门走出去,老阿姨送我到院里,窦先生牵着小狗带我穿过小区,一直把我送到马路边的公交站,我们依旧聊着稀土。夕阳西下,红霞半天,春风拂面。恍惚间,窦先生如同父亲送我远行,那身影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温暖而美好!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桥斜街13号院乙27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3497 传真:010-62173501 电子邮箱:csre@cs-re.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稀土学会 京ICP备050101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