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稀土学会! 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 关注学会
    微信服务号

  • 关注学会
    微信订阅号

葛建平就稀土管制政策接受高端访谈栏目《育见》专访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来源:育见新闻

 2025年10月15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稀土学会环境经济与政策专委会秘书长葛建平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高端访谈栏目《育见》专访,深度解读商务部2025年第61号和第62号公告的战略意义。同日,专访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播出。

 问:最近稀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很多人只知道它是“工业维生素”,您能否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稀土到底是什么?

 葛建平:稀土是一组稀有化学元素,包含 15 种镧系元素以及钪、钇两种金属元素,共 17 种,在元素周期表中均有对应。稀土在地壳中的丰度并不是特别低,分布也相对广泛,中国、美国、巴西、俄罗斯、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均有分布。不过,因其成矿难度大、提取工艺复杂,获取难度较高,故而得此名。人们将稀土比作“工业维生素”,十分贴切,因其对工业而言,如同维生素对人体,添加量虽小,但对高端科技产品和工业产品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问:稀土17种元素常被分为“轻稀土”和“重稀土”,这种分类对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比如手机、电动车里哪些部件必须用到它们?

 葛建平:我们依据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区分轻、重稀土元素。原子序数 57 至 63 的为轻稀土元素,如镧、铈等,分布相对广泛;原子序数 64 至 71 的为重稀土元素,如镝、钬等,中国在其已知储量中占主导,主要分布在南方省份如江西,且开采提取工艺复杂、成本高。

 二者在日常生活中作用各异,以手机为例,轻稀土钕元素用于钕铁硼磁体,可大幅提升磁性,使手机振动马达、音响等部件小巧便携;重稀土镝元素在钕铁硼磁体中占比 2%至 5%,能耐高温不退磁,保障手机发烫时仍可正常使用。在电动汽车领域,电池、电机也都会用到稀土元素,电机采用钕铁硼磁体,电池则用到镧、铈等轻稀土元素,可提升电池容量与续航能力,且轻稀土元素因分布广、开采提取易、成本低,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因此,轻、重稀土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均不可或缺。

 问:为什么说稀土是“现代工业的命门”?能否举几个具体例子说明,如果没有稀土,哪些关键产业会瘫痪?

 葛建平:将稀土比作现代工业的命门十分贴切,因其具有独特的光学、催化等物理化学性质,能提升工业品的性能、效率与耐用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尽管其他国家在研发稀土替代技术,但从性能和经济性等综合指标看,稀土仍不可替代。以风力发电为例,风力发电作为新能源重要部分,其涡轮机依赖稀土永磁体在低风速下高效发电,全球超 80%的风电机组需使用,若无它,风电输出将不稳定,阻碍能源转型与全球碳减排目标实现。

 再看半导体芯片,芯片制造中会用到以铈元素为核心的稀土催化剂,用于蚀刻和抛光工艺,若无稀土元素参与,14 纳米以下高端芯片无法精密加工,现代电子产业或将退回到功能机时代。由此可见,稀土堪称现代工业的命门。

 问:中国稀土储量约占全球40%,但产量和出口量长期占90%以上,这种“垄断地位”是如何形成的?背后有哪些技术突破作为支撑?

 葛建平: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源于四个方面原因。

 其一,在供给侧,中国拥有丰富的轻、重稀土资源,良好的资源禀赋使矿产品的全球占比超 70%、冶炼分离产能的全球占比超 90%,在供给端具备话语权。

 其二,在需求端,中国作为产业完备的制造业大国,对稀土需求量大,是最大消费国,在需求端也拥有话语权,供需两端的话语权支撑了主导地位。

 其三,中国稀土产品具有竞争力,这得益于过去几十年全链条(开采、冶炼分离、磁体生产、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进步,且在规模效应下成本降低,产品性价比高,在全球各领域终端产品中广泛应用。

 其四,长期的国家和企业科研投入、政策支持以及十余年产业整合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也助力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总之,资源、技术、政策的有效融合,铸就了中国稀土的主导地位。

 问:10月9日商务部发布的61号、62号公告,核心是“技术管制”而非“产品管制”,这种转向释放了什么信号?与以往出口管制有何本质区别?

 葛建平:10月9日,商务部发布61号和62号公告,对稀土相关领域实施更为严格的出口管制。其中,61号公告聚焦境外含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物项,62号公告则聚焦技术管制,涵盖技术本体、载体及转移形式,管制形式广泛。此次管制从产品转向技术,升级了全链条守护战略性资源,是对国家安全的更高层次保护。与以往管制相比,此次管制有三方面不同:

 一是管制对象进一步扩展,从过去关注中国境内出口经营主体,延展到境外特定主体,如使用中国技术的海外工厂,将国际供应链整体纳入管制范围,堵住境外加工贸易漏洞;

 二是管制形式更加丰富广泛,过去主要关注实体性产品贸易,现在也包含数据、流程等抽象载体,以及非贸易转移形式,如可能泄露关键技术细节的雇佣咨询、学术交流等形式;

 三是执行机制更为严格,从事后监管转为事前审查、许可,引入原则上不许可军事用途、逐项审批高科技相关用途等措施,实现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防控的转变,同时违规成本增加,根据出口管制法,违规者除罚金外,还可能被吊销出口经营资质。

 问:中国稀土专利数量已超全球总和,但西方仍在研发“稀土替代技术”,如何看待这种“技术竞速”?

 葛建平:截至2023年,中国稀土技术专利达22万件,超全球50%,远超其他国家专利总和。在此技术优势下,部分国家试图研发稀土替代技术以摆脱对中国技术的依赖,由此形成技术竞速。短期看,这是全球竞争的缩影;长期而言,或可形成技术创新环境,并促进稀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一方面,稀土替代技术研发使替代产品与含稀土元素产品形成竞争,倒逼我国稀土产业技术创新研发,成为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另一方面,稀土作为可耗竭的战略性资源,需保障当代使用不影响后代权益,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珍贵的稀土资源应更多用于尖端科技领域,传统工业品则可用替代技术,如宁德时代研发的钠离子电池就基本不使用稀土元素。此外,我们不仅要关注稀土替代技术,更应着力在国内构建稀土产业生态体系,涵盖产业技术创新与自主可控、产业升级以及国际市场战略布局,以此维护中国稀土产业优势。

 问:在您看来,中国稀土管制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自由贸易”?

 葛建平:在当前全球竞争背景下,保证国家安全与合理平衡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有所不同,且二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我们需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理性平衡自由贸易,这既是对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进一步保护,也是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的体现。稀土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产业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全球市场,因此不应完全堵死稀土贸易通道。我们应立足国家安全,引导稀土资源和技术应用于人道主义、基础科研、民用制造等等领域,实现国家安全保障与资源技术良性、安全发展的平衡。毕竟资源和技术本身中性,关键在于如何使用。通过合理管控并构筑技术壁垒,既能保护核心技术,又能维持国家稀土产业的优势地位。重点在于,要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问:在“双碳”目标下,稀土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将扮演什么角色?中国如何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葛建平:在未来尤其是双碳目标实践过程中,稀土的战略价值与作用将愈发凸显。为此,一方面要持续增加科研投入,特别是在稀土提纯、分离及深加工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目前,我国稀土纯度虽已达99.99%甚至99.999%,但仍有提升空间,需不断提升提纯技术以巩固技术优势,使更多稀土产品能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另一方面,要做好全球战略布局,借鉴国内多年的绿色矿山建设经验,构建并推广绿色低碳稀土矿山国际标准,助力我国稀土产业在双碳领域占据制高点。

 问:站在全球科技博弈的十字路口,要完成从“稀土大国”到“稀土强国”的转型,您认为最关键的“破局点”是什么?

 葛建平:我国是稀土大国,在储量、产量和出口贸易规模上均占据优势,且正迈向稀土强国。衡量稀土强国,至少需扮演技术引领者、规则制定者、模式输出者三方面角色。为此,首先要持续技术研发,如稀土资源绿色回收、深加工及终端技术应用等,通过商业化生产将专利转化为先进产品,并将产品性能转化为国际标准推广全球,以保持技术领先,凸显技术引领者与规则制定者地位。其次,要优化产业链,实现资源、技术与市场有效融合,打造开采、深加工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闭环生态体系,巩固南北稀土集团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全球绿色矿山,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最后,在管制同时留出合作窗口,如针对稀土冶炼分离过程中的废水、废热管理开展环保技术合作,与相关国家合作建立稀土产业绿色联盟,进一步提升我国话语权。我国已具备技术、资源、产业优势,需将其转化为更大话语权,这是迈向稀土强国的必由之路。

                                                                                                                                                访谈内容源自《育见新闻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桥斜街13号院乙27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3497 传真:010-62173501 电子邮箱:csre@cs-re.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稀土学会 京ICP备050101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