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26日,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联合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隆重开幕。本次研讨会汇聚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及上下游配套机构等稀土发光材料全产业链的科研力量,共同探讨稀土发光材料的前沿发展与应用前景。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洪杰通过视频致辞,他表示,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当下正是全球发光材料领域技术变革关键期,期望我国科研人员持续深耕基础研究“无人区”,积极探索稀土发光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等关键技术,为深空探测、量子通信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支撑;他呼吁加强跨学科融合创新,推动稀土发光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领域结合,如开发可用于精准医疗的发光探针、借助AI优化材料设计流程等,让稀土发光的价值延伸到更多新场景。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李振民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他指出,学会致力于服务科技工作者、推动创新、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助力政府决策。学会稀土发光专委会汇聚了国内优秀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有效推动了稀土发光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稀土发光材料在显示、照明、生物成像和新能源等众多领域应用广泛,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深刻影响着生产生活。他强调,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稀土战略性资源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要聚焦关键技术突破瓶颈,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加速成果转化,加强科学普及推动稀土新材料广泛应用,助力我国从稀土大国迈向稀土强国。
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委会主任、大会主席林君研究员在会上透露了“十五五”期间专委会的重点工作规划。他表示,专委会将聚焦显示照明、生物医学等高端应用领域,致力于突破稀土发光材料性能瓶颈,推动其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领域的深度融合,以满足国家对高端稀土发光材料的迫切需求。此外,还将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联合搭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力争实现高端产品产值的显著提升,进一步优化我国稀土发光材料产业的结构和布局。在保障产业链安全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标准制定,加强我国在稀土发光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360余场涵盖9大方向的报告,全面覆盖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全链条,为与会者提供深度交流平台,展现我国稀土发光材料领域最新成果与未来趋势,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融合,为我国稀土发光材料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将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国际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