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稀土研究院在“科改企业”2023年度专项评估中获评“标杆”。2020年入选“科改企业”,2021年首次接受评估就获评“优秀”,此后晋级为“标杆”,并连续两年保持这一好成绩……包头稀土研究院强化政治引领、凝聚创新活力,持续深化科改示范行动,科研工作动力十足、硕果累累。
科研创新归根结底靠人才。包头稀土研究院实施卓越工程,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科技创新长效对标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多措并举做大人才队伍体量、提升人才队伍质量。作为包钢科研飞地之一的包头稀土研究院杭州分院,融汇了更加前沿和丰富的引才育才方式。包钢本部博士在浙大攻读博士后,日常工作就在杭州分院开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科研工作注入“一流智慧”的同时,更为科研人才提供了提升通道和施展才能的舞台。仅2023年一年,包头稀土研究院就刚性引进双一流高校博士、硕士38人,在职攻读博士6人、博士后研究员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5人并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5人,25名员工担任高校校外兼职导师。与此同时,实施科研团队五年创新提升行动方案、优化薪酬体系、加大绩效激励等一系列措施。包钢(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崔建国获评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包头稀土研究院副院长刘玉宝获得“中国稀土学会杰出工程师奖”,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侯少春捧回中国稀土科技进步奖……众多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协同攻关,为包钢稀土产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作为科改企业,必须坚持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才能有效提升活力和效率。包头稀土研究院加强重点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在稀土绿色低碳提取、稀土金属及合金、稀土新材料等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2022年,可抗御零下36摄氏度低温的炽热稀土羽绒服助力北京冬奥会;2023年、2024年,稀土蓄热温升纤维、稀土降温隔热纤维、稀土抗菌纱线、稀土红外反射中空聚酯纤维等新型产品,在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上展出,“稀土红外反射中空聚酯纤维”入选“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24/2025”……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对稀土纺织物的研究成果改写纺织“密码”,彰显科技创新之力。
2023年5月,利用包头稀土研究院“新型稀土健康照明用转光材料”生产的稀土防蓝光护眼灯交付用户。坚持市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包头稀土研究院聚焦“高精尖特”产品,积极捕捉市场需求,加强研产销协同联动,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构建成果链式转化渠道,延伸稀土产业链,以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推动稀土新材料造福人民。稀土防蓝光技术为保护全民视力带来福音的同时,稀土反射隔热涂料技术、稀土钢用高洁净稀土铁合金制备技术等成熟成果也在得到转化。稀土镀膜玻璃、稀土红外蓄热温升面料等重点项目作为高质量科技成果补充储备,推动稀土产业延链强链补链。一大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也在切实转化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国家稀土新材料测试评价行业中心通过验收,国家标准验证点(稀土材料)、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稀土)先后获批设立。这3家机构都设立在包头稀土研究院,都是稀土行业“唯一”。包头稀土研究院强化标准布局,蓄力平台建设,激发协同创新动能,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科研与标准工作融合发展,推动稀土标准国际化。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包头稀土研究院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26项、国家标准样品8项;发布国际标准2项、在研4项,成功抢占了行业主动权和话语权。包头稀土研究院以高站位、高起点、全域布局的标准化工作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做“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科技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