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材料科学的研究者来说,克根达尔效应(KirkendallEffect)一定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两种沸点不同的材料接触并发生互扩散的过程中,界面处出现空洞就是典型的由克根达尔效应引起的现象;而硒化锡(SnSe)则是一种目前研究较为热门的一种极具潜力的热电材料。这两个名词看起来关系不大,但如果将它们结合起来,并运用到电化学储能上,你会不会感觉世界真奇妙?实际上,研究者已经利用克根达尔效应制备了不同形貌的空心金属硫化物、硒化物、氧化物材料等,其中铜系、锌系、锡系均有报道,其中虽然提到克根达尔效应,但其中对过程的研究还不够透彻。
二氧化锡SnO2是一种储锂性能较好的氧化物。近日,韩国高丽大学(KoreaUniversity)和建国大学(KonkukUniversity)的研究者采用巧妙的两步制备方法,获得了一种SnO2空心纳米饼(hollow SnO2nanoplates),这种SnO2饼状颗粒的大约处在80 nm~240 nm的尺度,具有良好的储锂性能。同时,文章还研究并提出了形成氧化物空心结构的一种新的转变机制。
图1SnSe-Se-C核壳结构颗粒(左)与SnO2空心颗粒(右)的TEM照片
为测试这种SnO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者将其组装为半电池及全电池(正极材料为锰酸锂LiMn2O4)。测试结果表明,SnO2电极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都较好,半电池在5A/g的大电流下,次圈比容量达到598mAh/g,600圈后仍剩余84%;全电池在1 A/g电流下,比容量可达到~400 mAh/g(按负极质量计算)。
图2SnO2半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文章对SnO2空心纳米饼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制备方法可概括为:将锡源(Sn(Oct)2)、硒源(SeO2)、碳源(PVP)混合溶解,在较高温度下喷雾热解(~900℃),得到SnSe-C纳米小颗粒;此后只需在氧化气氛下再次退火(~600℃),即可得到前面所说的SnO2空心纳米饼。如图1所示,喷雾热解过程中,前驱体颗粒在还原气氛下热解得到SnSe-C颗粒,其中SnSe为非晶态,且Se过量。此后,在持续保温过程中,SnSe由外到内发生合金化反应形成纳米晶,在此期间逐渐消耗内部的Sn,最终形成SnSe-Se-C核壳结构。在O2气氛下加热SnSe-C颗粒,其中的Sn和Se的扩散逐渐加速,速率差逐渐显现(Sn>Se>O2),因此Sn进一步向外扩散,在表面形成SnO2覆层,逐渐形成SnO2-Se的核壳结构;在进一步的氧化过程中,内部的Se开始向外扩散,被氧化成气态的SeO2逸散。另外,热解时形成的碳包覆层阻止了纳米饼的团聚,使其保持在纳米颗粒的尺度;碳包覆层最后完全氧化消失,得到SnO2空心纳米饼。
图3SnO2空心纳米饼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文章通过巧妙设计,综合运用了喷雾干燥、热解碳包覆以及合金中的克根达尔效应等方法,得到了较为理想的金属氧化物空心纳米颗粒的结构,并对其形成机理做了较深入的分析。这或许对类似的氧化物材料的合成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尤其适用。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Materials上。(G.D. Park, J. K. Lee*, and Y. C. Kang*. Synthesis of Uniquely Structured SnO2 Hollow Nanoplates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for Li-Ion Storag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DOI: 10.1002/adfm.201603399.)
来源:中国材料网http://www.matinfo.com.cn/mat2005/shangcheng/dongtai_nr.asp?id=7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