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并行,共襄科技盛举——中国稀土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召开
5月9日—12日,由中国稀土学会主办的“中国稀土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千余名来自国内各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龙头企业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齐聚湘江之畔,围绕稀土领域科技创新展开深度研讨与成果分享,携手推动科技创新,共襄科技盛举。
大会现场
中国稀土学会前任理事长、学会奖励委员会主任和专家委员会主任干勇,学会理事长李波、学会副理事长严纯华、李卫、黄小卫、杨占峰、李永绣等出席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占峰主持。
杨占峰主持开幕式环节
李波代表中国稀土学会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在欢迎辞中介绍了中国稀土学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稀土学会在稀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他表示,中国稀土学会青年学术会议已发展为我国稀土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为稀土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与创新力量,其科研成果深度融入产业实践,为行业升级提供了强劲动能。中国作为稀土资源与产业链的全球核心,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们既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实现稀土采选冶分离技术以及稀土高端新材料制备的自主可控;也要引领绿色低碳的稀土开发模式,破解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难题。他表示,青年人才肩负着推动稀土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充分交流前沿成果、激发创新思维,通过跨界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开辟稀土研究和应用的新高度。
李波
2024年,中国稀土学会成功举荐了十四名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会上,干勇、严纯华、李卫为这十四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颁发了证书。
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稀土学会)入选者证书颁发仪式
严纯华主持了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与会者聆听了干勇题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与关键技术前瞻研究》的报告。
干勇
报告中,干勇以前瞻眼光和全局视野对当代科技革命与能源、资源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介绍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材料研发范式和实践,对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能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全面解读,阐明了各领域科技演进方向、基本内涵和发展关键所在。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新材料作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底盘”,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干勇指出,新材料产业正经历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新材料研发的技术变革、全球竞争规则重塑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未来新材料技术体系前瞻性布局将有力推动中国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他特别提出,人工智能正重塑材料研发过程,“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已成为材料研发的新范式,而以需求导向为支撑的场景创新将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
严纯华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主旨报告现场
会议还邀请了多位稀土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大会报告,李卫主持了大会报告环节。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五矿首席科学家陈雯,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杨中民,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五矿冶金工程首席科学家叶恒棣分别就稀土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稀土掺杂激光玻璃光纤与器件创新及工程应用、稀土在绿色钢铁冶金功能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李卫主持大会报告环节
陈雯做题为《稀土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及思考》的报告
杨中民做题为《稀土掺杂激光玻璃光纤与器件创新及工程应用》的报告
叶恒棣做题为《稀土在绿色钢铁冶金功能材料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
大会现场
此后,会议围绕稀土地采选冶、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稀土材料计算设计与人工智能等全产业链热点,设置十三个分会场,开展了500余篇学术报告与交流。为搭建稀土成果转化、科研能力提升和人才交流互动的多维度创新平台,同期举办了“仪器设备材料和稀土科技成果展”,二十余家单位的展台吸引与会代表的热烈关注。
黄小卫
稀土地质与采选、冶炼分离及资源综合利用分会场 稀土磁性材料及器件分会场
稀土发光材料及器件分会场 稀土催化材料及应用分会场
与会代表在仪器设备材料和稀土科技成果展区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杨凯 报道,记者 顾学超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