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稀土学会主办的“稀土NIR—II荧光探针:从材料创新到医疗应用”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3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沙龙活动由福州大学研究员宋晓荣担任执行主席,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刘松彬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宋晓荣以“近红外发光纳米探针及疾病诊断研究”为题,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纳米荧光探针领域的创新成果,该团队基于稀土离子时间分辨发光技术与近红外二区发光分子探针设计,成功开发多款高灵敏纳米探针,解决传统荧光检测中背景干扰强、成像信噪比低等难题,为肿瘤、血栓及器官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技术路径。与会青年科学家围绕探针生物安全性、多模态成像融合及临床转化路径等提问交流。中国科学院物构所宋良作“稀土发光分析与诊疗应用研究”报告,系统展示了稀土掺杂纳米材料的长余辉发光特性及其在深层组织穿透成像中的优势,并分享其团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多项突破性成果。与会青年科学家就探针时空分辨率优化、多模态诊疗协同及产业化路径进行探讨。河北大学索浩在“刺激响应型智能近红外发光材料的研究”报告中,重点介绍其课题组近三年在温度及应力刺激响应型近红外发光材料的研制与生物医疗应用探索情况。与会青年科学家针对结构调控、发光响应特性等方面提问交流。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近红外二区成像技术创新、我国生物医学影像技术突破、稀土高值化利用与高端医疗装备、新材料强国建设中的稀土功能材料发展等进行讨论,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路。期间,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朱浩淼、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樱蕙、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石杰,与青年科学家们就技术攻关方向、学科交叉融合及产业化路径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大家一致认为,以稀土NIR—II荧光探针为代表的新型材料,正成为破解深层组织成像、精准手术导航等临床难题的关键突破口,亟待通过系统性创新突破技术转化瓶颈,进而实现产业化应用。一方面,需构建从疾病模型到临床应用的闭环研发体系,推动材料设计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应强化跨学科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给药方式优化、设备依赖破解及产业转化路径等核心问题,加速形成“材料—技术—装备”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十五五”期间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化提供战略支撑。
会后,青年科学家们赴中国有研集团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稀土材料研发、产业化应用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最新进展。